手机版本

上海心理咨询

咨询解答| 公益讲座 机构分部| 招聘专区
021-37621430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彭瑞林解读人生 >

孩子有选择困难症的原因!

时间:2021-08-01 16:10来源:上海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:上海心理咨询 点击:
  《彭氏格言》第四讲:培养孩子有选择性障碍的最好办法就是事后不断地挑剔,批评、指责和打击孩子(上)
  今天给大家分享《彭氏格言》第四讲:
  培养孩子有选择性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:事后不断地挑剔,批评,指责和打击孩子。
  一、孩子的选择性障碍是从哪里来的
  “选择性障碍”是一个专业术语,也叫“选择困难”或叫“选择障碍”。
  顾名思义,就是当需要做出选择、决定或判断的时候会犹豫、纠结,甚至会出现焦虑或烦躁。这种问题的出现在小到买个杯子、本子,大到高考选专业选学校,就业跳槽,每到    这种关键时候,都会出现犹豫不决、瞻前顾后、拖泥带水、拿不准主意的状况。 
  选择性障碍分为两种,一种是言语选择困难,一种是行为选择困难。现实中,我们常说的选择性障碍,通常情况下都是行为选择困难。
  言语上的选择困难通常的表现是这样的,比如说,刚准备说话,突然闭上嘴不说了,欲言又止。
  为何会这样:那是因为他不知道这句话该不该说?可不可以说?说出来会不会有预想不到的不好结果,别人会怎么评价?会不会带来什么后果等等,顾虑太多,故而欲言又止。
  有这样一个小男孩,从小阳光开朗,学习成绩、人际关系都很好。爸爸在一所重点中学当教导主任,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到了爸爸所在的重点中学。妈妈发现,自从孩子到了这个    学校以后,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。
  有一天,孩子在路上看到很要好的一个同学,孩子对那位同学说:把你的那本某某书给我,我想今天晚上看看。
  爸爸听了批评说:你这话怎么能够这样说。
  孩子反驳道:我说这句话怎么了?
  你还犟嘴?你没觉得你说这句话很离谱吗?你知道别人会怎样评价你的这个行为,他们会说你这个人一点礼貌、一点教养都没有?
  我是你爸爸,我会害你吗?你应该说:某某同学,你好,能把你的某某书借给我今天晚上看一看好不好?
  你听听,是不是这样说,同学听了会很舒服?
  孩子说,那么麻烦干嘛?我们是好朋友。
  爸爸纠正说:你怎么这么犟,你怎么就是听不进我的话呢?是好朋友又怎么样?好朋友就不需要尊重吗?好朋友就可以这样没教养的讲话吗?你知道养成这个习惯以后,将来走到社会上对任何人都会没有礼貌,到那个时候你怎么办?
  孩子:爱怎么办就怎么办。
  爸爸:我是为了你好才这么教你,以后说话要记住,首先要称呼对方,语气一定要温和,语速一定要慢,要有礼貌,这样就显示你很文雅、有教养,你要知道你爸爸在学校是教导主任,你要给爸爸长脸,你在学校更要做一个模范。
  本来是同学之间、好朋友之间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对话,被爸爸上纲上线,无端的批评和指责,当然,也不能说爸爸说的不对,爸爸说的也很对,问题是,爸爸的这种方式会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吗?
  孩子上初中以后,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少次,孩子每次说话,只要爸爸在场,爸爸让他打住,告诉他这句话不应该这么说,这句话应该怎么说。
  一方面,孩子觉得爸爸说得有道理,一方面心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憋屈。最终,孩子在任何时候、任何人面前只要想说话、想表态,就要去思考自己想说的这句话对不对?该不该说?能不能说?说了会不会错,错了怎么办?别人会不会不高兴?不高兴了怎么办?会不会影响到爸爸的形象等等。
  就这样,这位爸爸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来评价、来否定自己的孩子,终于把孩子“培养”成了一个具有言语选择、言语表达双重困难的重度抑郁者。
  另一种是行为选择困难。
  神光学员毕业时,很多学员会相互赠送礼物,一次,一个学员毕业,有一个妈妈提前几天建议自己孩子,要不要准备一些礼物?
  孩子同意了。
  妈妈发现孩子用了三天时间也没选好要送的礼物。
  眼看毕业的孩子马上就要走了。网购已经来不及了,妈妈急啊,只能带孩子去超市选礼物。
  孩子想给同学送一个好看点的水杯,但到了超市,站在货柜前,过了一个小时仍然没选好自己中意的水杯,一直在纠结这个杯子特点是什么,那个杯子的特点是什么,好不容易选了一个,到结账时又变卦了,又跑回去换了另外一个。
  好不容易买回杯子,送杯子的时候,又在那里纠结,什么时间送合适,哪个时间段最好?是有人的时候送还是没人的时候送?让人看到好还是不让人看到好?这个杯子他喜欢还是不喜欢?最后的结果是学员毕业离开基地了这个杯子也没送出去。
  有选择性障碍的孩子,本人也特别痛苦。因为他自己觉得这样也不正常,太浪费时间了,还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障碍,还要极力在别人面前去掩饰,但最终却没有能力做到当机立断。
 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有这样的选择性障碍?
  首先,从孩子自身说起。有选择性障碍的孩子一般有完美的人格特质,不允许自己出现失误,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瑕疵,做任何事情,力求完美无缺,不允许自己说错、做错,不允许自己决策失误。
  另一种人格特质就是不自信,很多时候是不相信自己的判断,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。
  就像刚才说到的那个孩子,送杯子也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,担心如果别人买的礼物比他的便宜,会让别人觉得他在炫耀;如果他买的杯子比别人的便宜,又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,他心里纠结的东西实在太多,总担心自己的完美形象受损。
  而且还有一个特点:伪装,他知道自己有选择性障碍,但是又不想让别人知道,所以有这种心理困惑的孩子非常痛苦,他只能用另一种方式解除他的恐惧,就是在别人面前去伪装,显得自己和他人一样,特别正常,不让别人觉得他的异常。
  下面,再说深层次的原因,那就是导致孩子不自信、完美、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的原因,就是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与孩子的互动模式,也就是说是我们爱孩子方式。
  每一对父母都希望孩子优秀完美。很多人认为,要达到这样的目标,就必须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,对孩子严格要求,尽量不让孩子犯错,不让孩子说错话,做错事,只有这样,孩子的成长才会一帆风顺。
  所以,在与孩子的互动中,父母力求孩子说话做事完美,他们会无意识地对孩子的言行进行事后评价、指责、纠正或批评,因为父母觉得只有及时帮孩子发现缺点、改正缺点,孩子才能完美。殊不知,这只是家长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。
  久而久之,父母也很郁闷,为什么孩子的问题、缺点越来越多,越纠正问题越多,孩子就更痛苦了,在爸爸妈妈眼里,为什么我只有缺点呢?没有优点呢?为什么爸爸妈妈对我总是不满意呢?为什么他们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优秀呢?
  虽然父母爱孩子的出发点是对的,但是这种爱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背道而驰。
  同时,父母在不断给孩子找缺点、让孩子改正缺点的过程中,孩子真正的感觉是父母不爱我,永远在挑剔我、评价我、指责我、打击我,我在父母眼里一事无成,永远是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,因为我说什么都是错的,做什么都是错的。
  为了给父母美好的印象,让自己尽快完美起来,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少说话,少说话自然就犯错少,少做事、少做决定自然失误就少,失败就少,这样形象就完美。
  所以,孩子的选择性障碍根源就来自于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。我说过,孩子就是孩子,孩子做任何事情如果与父母一样干脆利索、正确,那他就不是孩子。
  父母应该反思的是,父母的干脆利索是用了多长时间的实践才练出来的这种本领,父母给过孩子这个时间和机会吗?孩子有过这样的经历?
 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很多父母更习惯于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。
  有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小姑娘,从小到大都是妈妈替她做决定,孩子也从不反抗。
  但是,当孩子进入到青春期,开始有自我价值、自我意识的时候,想要自己做决定,但是妈妈并不允许。原因就是总是担心孩子做错决定。
  此时,孩子没有用正确的理性分析妈妈的初衷,孩子始终抱着一个对抗的心态,你要我往东我偏往西,坚决不听妈妈的话,一味地为了反对而反对,为了做决定而做决定,那么最终的结果肯定是,错的多对的少。
  惨痛的失败教训让孩子再也不敢做决定,她知道自己没有做决定的能力,她所做的决定都是错的,她必须听妈妈的,因为妈妈说的才是对的。
  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的变化是一开始特别顺从妈妈,中间特别逆反,最后又特别顺从,做任何选择,都由妈妈说了算。
  最后的结果是,无论什么事情,孩子都要征求妈妈的意见,如果两人的意见有分歧,孩子很自然就会按照妈妈的意见执行,可是,每次孩子都会很不开心,但是,孩子又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,因为孩子太担心再次出错,最终形成一个“妈宝”,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妈妈来做决定。
  孩子长大后,“妈宝”就特别惹妈妈生气,他觉得孩子太不像话了,都这么大了,太依赖自己了,任何事情都不主动,都不做决定,没有任何内驱力,妈妈推一下,孩子就动一下。
  到了这个份了,父母很痛苦也很困惑,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独立、长大,然后自己做决定,一方面,孩子每次做的决定都不很理想,没有办法,只能代替孩子来做决定。
  然而,父母和孩子同时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,那就是过程,孩子成长需要一个过程,成熟也需要一个过程,孩子需要“犯错”,成长过程中的“犯错”其实是“试错”,这个过程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替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