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1-37621430
首页 心理咨询项目 关于我们 神光文集 经典案例
手机版本

上海心理咨询

咨询解答| 公益讲座 机构分部| 招聘专区
021-37621430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彭瑞林解读人生 >

深入解读父母如何帮助有拖延症的孩子(终)

时间:2021-08-01 15:50来源:上海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:上海心理咨询 点击:
彭氏格言第五讲(下)
  外力是在内力消失或是即将消失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来推动内力,从而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
  外力即推动力
  虽然很多父母认识到孩子在成长阶段的逃避、侥幸、惰性、懒散、拖延等心理及行为都属于正常。但是,也应该明白,这种行为一旦养成习惯,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。我支持父母使用外力来推动孩子,激活孩子的内力,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性认真,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。
  下面,讲一个故事。 
  我有一个同学,大学毕业后两口子都在上海打拼,因为工作太忙,孩子出生后,只能将孩子带回农村老家,请爷爷奶奶帮助照顾,到了上小学的年龄,才把孩子接到上海。
  然而,对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、整天只懂得玩,而且被爷爷奶奶娇生惯养的孩子,突然间来到上海上学,需要适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。单是每天的家庭作业就特别让父母烦心,别的孩子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,他用了四个小时也完成不了。无奈之下,父母来求教我。
  我告诉父母,对于一个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来说,内力几乎是不存在的,父母的首要任务是使用外力来推动孩子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  第一步:明确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。
  孩子的问题主要是:不讲卫生,作业拖拉,无时间观念;边玩边做作业,边吃零食边做作业;字迹潦草,错别字连篇,错题不断,卷不整洁等。
  第二步:主要思路。
  由于孩子需要改变提升的方面太多,所以不可求急求快,需要循序渐进,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建立无压力、可以轻松完成作业的感觉,这样孩子就会爱上学习,就不会出现抵触和抗拒心里。一般情况下,7天可以矫正一个不良行为,14天的巩固时间,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。
  第三步:建立每日生活和学习习惯。
  1、回家后,换鞋洗手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;
  2、饭后,妈妈陪伴孩子出门散步半小时;
  3、父母监督孩子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作业,不拖拉,作业期间不允许边玩、边吃零食,学习态度必须到位;
  第四步:具体实施步骤。
  在学习态度到位的情况下,逐步帮助孩子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。
  1、第一个两周,从孩子做作业的时间抓起,别的孩子需要一小时完成的作业,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延长时间,到最多两周以后,达到一小时的目标。这期间,只管做作业的时间,其他的问题先搁置。
  2、第二个两周,巩固时间,主要抓作业的正确率。同样,其它问题先搁置。
  3、第三个两周,继续巩固时间和正确率的同时,主抓字迹工整。
  4、接下来两周,继续巩固以上三个项目的同时,继续主抓卷面整洁度。
  5、最后两周,按照前面的思路,巩固以上成果,主抓完成作业后的认真检查。
  以上步骤,最多用时十周就可能全部解决,期间,父母需要不断的肯定孩子,这样,不仅能帮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,而且孩子不会有压力,还能爱上学习。
  外力在推动年龄小的孩子是很容易的,但是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而言,难度较大,想推动孩子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,因人而异制定计划,慎重执行,才能达到目的。
  有这样一个家庭
  一个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,在即将期中考试前夕感觉压力特别大,他告诉爸爸妈妈,不想上学了,想去打工。
  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恐慌,担心孩子如果不上学,这辈子就完了,于是跟孩子彻夜谈心,最终孩子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,不想上学,要外出打工。
  这时,爸爸告诉孩子,上学和打工要慎重抉择,世上没有后悔药,如果坚持选择打工,以后可能就不能上学了,但父母会尊重他的选择,可是,孩子现在还不满十八周岁,不能在外面打工,爸爸可以帮你找找他二叔在他的工厂打工,等满了十八周岁,愿意出去找工作也可以。不过,在工厂里,他不再是老板的侄子,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人,工人的工作是很艰苦的,所以,必须要有思想准备。
  然后,爸爸找到二叔,告诉他孩子的实际情况,请二叔多加“关照”,于是,二叔尽量把工厂里的脏活重活安排给孩子干,孩子咬牙坚持了三周,实在吃不消了,回家告诉爸爸妈妈,他不想打工,想继续上学。
  此时,爸爸告诉孩子,学校不是菜园子,想来就能来,学校也不是爸爸开的,你想去就能去,他这么久没有上学,已经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,已经被学校除名了,所以,爸爸建议他还是去打工,坚持一下,习惯了,也许就能挺过来。
  孩子一听,以后都不能上学了,而且平常那么要强的爸爸居然能接受自己一辈子打工做草根,就哭了,告诉爸爸,自己错了,太任性不懂事了,遇到一丁点困难就不敢面对,想逃避,通过最近打工,他想通了,不想自己就这样平庸一辈子,想活出个人样来,希望爸爸能够想办法让自己上学,而且保证自己再也不逃避了,一定好好学习。
  看到孩子歇斯底里的哭喊,此时,妈妈也出来帮助讲情,希望爸爸能够想办法帮助孩子。
  于是,接下来的一切,都在按照父母的预设发展着。
  然而,另一个家庭……
 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家庭,父母处理方式不同,结果完全不同。
  一个高中女孩失恋了,不想上学,想去打工,父母与孩子长谈后无果,孩子执意要去打工,父母坚决反对。
  于是,孩子不顾父母的阻扰,离家去爷爷家去了。爷爷帮孩子就近找了一家工厂上班,食宿在爷爷家。就这样,转眼三个月过去了。看到孩子没有后悔的意思,父母决定改变互动模式,用爱来感化孩子,于每周末去爷爷家给孩子带好吃的,做好吃的。
  令父母困惑的是,不管父母怎么做,孩子都非常排斥父母。
  就这样,时间一晃,大半年过去了,这期间,父母经常去孩子所在的重点学校周围转悠,他们多么希望在这里能突然看到孩子回心转意的身影。然而,总是失望的。每当看到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、与父母亲密无间时,父母心如刀绞。
  此时,父母决定放弃了,他们决定换个城市生活,眼不见心不烦,孩子听到父母要离开这座城市,提出要跟父母一起走。
  父母问她,你跟着去干什么?
  孩子说,去上学。
  父母说,那里没有好学校,
  孩子说,只要是学校就行,只要能上学就行。
  父母说,早知今日何必当初?
  孩子说:我打工一个多月就后悔了,早想回去上学,可你们没给我台阶下,还到爷爷家要跟我搞好关系,一点都不懂我的心思。
 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在这一段弯路中耽误了太多的时间,此时,孩子已经被原来的学校除名,最终只能上了一所教学质量不太好的私立学校。
  我常说:孩子就是孩子,孩子在遇到挫折后逃避是可以理解的,在孩子内力消失的情况下,只有通过父母的外力来帮助孩子起死回生。
  然而,外力的推动是需要策略和技巧的,第一位爸爸就特别睿智,采用了“道可道非常道”的思路,他坚信,没有一个孩子不想上学,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进步的道理,所以,大胆支持孩子“撞南墙”,让孩子醒悟,继而采用“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”心理,让孩子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从而激活孩子的内力。
  第二位家长的处理方式就特别糟糕,父母的外力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。
  首先,没有及时与爷爷达成一致,统一观点,我常说:教育孩子的方式必须统一,否则,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  第二点,没有及时切断孩子的退路。
  第三点,让孩子错误的感觉到,自己赢了,父母阻止不了自己的决定。
  第四点,真的不懂孩子,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善关系,最终导致孩子骑虎难下,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回头机会。错失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。